比起以前要購買CD才能收聽音樂,
現在只要打開手機或按鍵數下便可以播放音樂,方便程度已截然不同
加上近年的音樂器材漸漸便宜和普及,花一點錢已聽到很不錯的質素
到底如何花錢提升體驗呢?
注意:
0. 本文章不是教學,只是分享自己如何提升音樂體驗,所以由熟悉的器材一步一步往上了解
1. 評分只作參考,只以筆者耳聽的為標準
2. 筆者不喜歡入耳式耳機,所以舒適度會打1分
耳機篇
LV1 平民級耳機 (成本HK$0,NT$0)
通常在購買新手機後會附贈耳機(但現在應該會越來越少...)
所以這將是大家的第一枝耳機,也是大家的第一套耳機標準
1. 普通耳機(耳塞式) (音樂:1 低音:1 人聲:1 清晰:1 細節:1 舒適:4)
非常便宜或跟隨手機附送的耳機,使用傳統且常見的「3.5mm插頭」,
質素不算差,但也不算好,主要用來聽音樂、收音機或是Youtube等等
2. 普通耳機(入耳式) (音樂:1 低音:1 人聲:1 清晰:1 細節:1 舒適:1)
因入耳式在早年出現於高級的耳機市場,
所以不少手機也附送入耳式的耳機(3.5mm插頭)
不過筆者不喜歡入耳式...
LV2 中階耳機 (成本不多於HK$500,不多於NT$2,000)
當普通耳機已滿足不了,便開始購買好一點的耳機,
希望在清晰上有所提升
同時因為收聽的仍是手機等裝置,所以插頭仍是大家熟悉的「3.5mm插頭」
1. 比普通好一點的耳塞式耳機 (音樂:2 低音:2 人聲:2 清晰:2 細節:2 舒適:4)
Philips SHE1350
仍是比較平宜的選擇
但在清晰及低音度會再好一點點,比較適合聽音樂了
(來到這階段已開始感到滿意)
2. 頭戴式耳機 (音樂:3 低音:3.25 人聲:3 清晰:3 細節:3 舒適:3)
Marshall Major 1代
配戴舒適,有不錯的低音效果及力量
但耳機較大,較不容易攜帶及收納,
(來到這階段,音樂質素已很不錯!)
3. 入耳式耳機(音樂:3 低音:3 人聲:3 清晰:3 細節:3 舒適:1)
Denon AH-C620R
主要好處是阻隔外部噪音,同時有不錯的低音力度
但配戴入耳式會緊貼耳道,除了感覺不舒服
連自己呼吸聲也能聽見(聽診器效應)
所以筆者是不喜歡入耳式耳機的(即使嘗試了多次...)
LV3 在中階耳機基礎上再好一點 (成本由HK$400開始.../由NT$1,600開始...)
雖然手上的耳機很不錯,但好像仍有進步的空間,
這時侯開始或是添置DAC或更換更好的耳機了...
(以下開始已經是入坑的水平,大家要量力而為或懸崖勒馬...笑)
1. 迷你DAC(數碼模擬轉換器) (音樂:3.25 低音:3.25 人聲:3.25 清晰:3.25 細節:3.25 舒適:-)
iBasso DC03
只要將DAC插到手機的Type-C插口,再插上耳機便能夠提升現有耳機的整體質素,
部份型號更附有標準USB插頭,用在電腦或電視盒子等等
部份DAC附有耳擴功能,將耳機的推力加強 (本來音量8才聽清楚,在有耳擴功能後只需要4已能聽清楚,音量比原來的大了近一倍)
(註:迷你DAC出現的原因是手機漸漸取消3.5mm插口,所以出現了Type-C插口並提升音效的DAC)
2. 支援2.5mm的DAC(數碼模擬轉換器) (音樂:3.25 低音:3.25 人聲:3.5 清晰:3.5 細節:3.5 舒適:-)
山靈UA2
如果想挑戰升級線,但仍不想花大筆金錢買DAP的話,
可以先購買一個支援2.5mm/4.4mm的DAC(數碼模擬轉換器),
在調校後好像好了不少(音色為平衡型)
LV4 DAP (DAP成本由HK$800開始.../由NT$3,200開始...)
雖然已經加了耳擴及DAC,
但好像仍有點不滿足,這時候便要嘗試更進一步的提升、
例如檔案由320Kbps的MP3提升為FLAC或WAV等無損音樂級別,
購買一條可換升級線的耳機,甚至是買一部DAP,
追逐心中的理想音樂......(以下開始已經是燒錢階段...)
1. 將手上的音樂檔案升級
雖然MP3是最方便的音樂檔案,有適合的檔案大小及容易傳輸及整理,
但無損音樂某程度是不同層次的,
雖然聽起來絕大部份沒分別,但仍有近5~10%的差別在微小的細節及
背景的氣場(如鋼琴前奏後,眾樂器同時發出第一聲開始的氣場會更雄厚)
2. 入門級數碼音樂播放器 (DAP) (音樂:3.25+ 低音:3.25+ 人聲:3.25+ 清晰:3.25+ 細節:3.25+ 舒適:-)
Fiio X5 III
DAP簡單來說,是附有DAC功能的音樂播放器,
除了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外,也附設平衝的「2.5mm插頭」(主要出現在較舊型號)或「4.4mm插頭」(新機採用較多)外
在音樂分析及推力也比手機強的多
近年的型號使用Android系統,除了能像手機那樣操作外,也可以播放串流音樂檔案
DAP絕對不是便宜的東西(筆者也是朋友送給我才有...)
起初可以考慮中古的DAP,在明白自己的需要再考慮怎樣升級
3. 中階級數碼音樂播放器 (DAP) (音樂:3.5+ 低音:3.5+ 人聲:3.5+ 清晰:3.5+ 細節:3.5+ 舒適:-)
Fiio M11 Pro
當入門的DAP已不滿足,內心便有心癮要換更好的DAP了,
新機較常用3.5 及 4.4mm插頭,如果手上是2.5mm插頭便要進行更換
(這款最大好處是3處耳機插頭也支援)
較貴的DAP會在推力及分析力再提升,將更多小細節推出來
但DAP力量越大的同時,身體的承受力要求也會提高(會更容易疲倦)
同時耳機線要求也會提高,要看看大家的決心了...
另一個LV4 小型膽機(接3.5mm插頭) (音樂:3.5+ 低音:3.5+ 人聲:3.5+ 清晰:3.5+ 細節:3.5+ 舒適:-)
Biggermouth A1
膽機除了機器本身外,要有真空管才能夠使用,
而且每款機器支援的真空管款式不同,可換的真空管款式也有指定,
加上型號由英文及數字組成,令人找不到升級方向(最好是轉成歐美品牌的真空管)
雖然看起來有點複雜,但只要使用不錯的真空管(由北京6J5換成美國6AH6,後來入手的美國6AN5反而較普通...)
便有很不錯的聲音(是有暖度的聲音,比較舒適耐聽,但要在使用前打開一段時間曖機才有好效果)
所以算是經濟又一步到位的升級(當然外國真空管也可以貴的要命的)
LV5 可換線耳機及升級線 (可換線耳機成本由HK$200開始.../由NT$800開始...)(升級線成本由HK$200開始/由NT$800開始)
擁有第一部DAP後,
會被DAP的平衡插口吸引,想嘗試一下與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有何不同,
這時候便開始購買可換線耳機及升級線了
(耳機及線材價格豐儉由人,便宜的可以讓人感受材質間的變化,貴的可以傾家蕩產...汗)
1. 可換線耳機 (音樂:3+ 低音:3+ 人聲:3+ 清晰:3+ 細節:3+ 舒適:-)
BGVP DX5
因為DAP提供了「3.5mm插頭」以外的平衡插頭,
要以「2.5或4.4mm插頭」聽音樂便需要可換線耳機了,
跟隨可換線耳機送的線並不一定差,甚至可能是為了耳機度身訂造的,
在適應了新耳機後再考慮添置升級線吧
2. 加大抗阻的可換線耳機 (音樂:3.25+ 低音:3.25+ 人聲:3.25+ 清晰:3.25+ 細節:3.5+ 舒適:-)
Orin Sound 150Ω 高阻抗耳機
因為現在以數碼音樂為主,訊息量增加,
所以耳機抗阻力不足會感到被限制,
所以高阻抗耳機可將更多的音樂表達出來,
不過因為需要更大的推動力,所以需要增大音量甚至將播放端加強,否則可能聲量可能很小...
3. 升級線 (音樂:3+ 低音:3+ 人聲:3+ 清晰:3+ 細節:3+ 舒適:-)
升級線可說是耳機世界的核心及最抽象的部份...(筆者也在摸索)
除了留意播放器是「2.5或4.4mm插頭」外,
也要留意耳機接的是CM 兩針 或是 MMCX插頭
否則插不進播放器或耳機便沒有用途了(所以到現場試聽十分重要)
決定了插頭後,
升級線首要著重的是材質、織法、股數及絞數
以下是用了一段時間,先分享配不同升級線的感想:
1. BGVP DX5 原裝線 (5N單晶銅鍍銀線):可說是為耳機度身訂造的原裝線,人聲表現理想(帶點磁性),收聽起來是舒適,雖然低頻較弱,但人聲因此更吸引了,適宜長時間收聽
2. BSA 白怪物 Monster 4絞 定制純銅耳機升級線:第一印象是較強的力量,而且能聽到的訊息量多,不過聽起來較累...(線也比較粗同重)
3. BSA 8芯入門級純銀耳機升級線:對比上面2條線,這條比較平均,音質有整體提升,沒有太突出的地方(或說是沒性格?)
4. BSA 粗4絞金線 (銀銅合金+鍍銀混編):中頻較強,特別是鋼琴類的音樂效果優秀,而且收聽舒適,長時間聽也不會疲累,弱點是低頻較弱
5. BSA 8絞紫色銀箔絲 升級線:各頻平衡,樂器細節較多,音色耐聽,長時間聽也不會疲累,是非常不錯的入門線(很便宜)
6. BSA 8絞石墨烯升級線:細節很多,也很有力量感,不過聽起來容易疲累......
7. BSA 8絞金銀銅耳機升級線:整體平均型,低音結他聲音比較明顯
8. BSA Premium Series SCS01 單晶銀 耳機升級線:旗艦級升級線,能聽到很多細節,高清晰度及空間感,雖然低音較弱,但整體平衡,長時間聽也不會疲累 (高一層次的體驗)
9. BSA 8絞古河銅升級線:推力充足,清晰度高,整體平均
喇叭/揚聱器篇
LV1 內置喇叭 (成本不多於HK$0,NT$0)
手機通常會有內置喇叭(單聲道)
手提電腦基本上附喇叭,但聲音通常都不太滿意...
LV2 廉價級喇叭 (成本不多於HK$50,NT$200)
喇叭比耳機更適合在家中使用,部份更有電池,可以帶出外面使用
而購買電腦同時,電腦商會贈送喇叭,但聲音只能說很普通
1. USB供電有線喇叭 (音樂:1 低音:1 人聲:1 清晰:1 細節:1)
以前的電腦喇叭需要插電,近年開始有USB供電的型號,
雖然音質已比以前的好,但還是不太滿意...
用來看Youtube或是文書是足夠的 (使用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)
LV3 好一點的喇叭 (成本不多於HK$500,不多於NT$2,000)
1. 藍牙無線喇叭 (音樂:2 低音:1.5 人聲:3 清晰:3 細節:2)
Anker Soundcode
不滿意附贈的喇叭,於是開始留意較好的喇叭,
較好的喇叭會在清晰、低音及力度有更好的表現,
這款較重視人聲清晰,續航也很不錯
(除了使用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,也支援藍牙,不用煩惱線的問題)
(來到這階段已開始感到滿意)
2. 藍牙無線喇叭 (音樂:2.5 低音:2.5 人聲:2.5 清晰:2.5 細節:2.5)
Creative Stage Air
鍵盤大小的Soundbar,低音得以改善,
不過這款按鍵在右方,有點不方便
(除了使用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,也支援藍牙,不用煩惱線的問題)
(來到這階段已開始感到滿意)
LV4 中階喇叭 (成本不多於HK$1,000,不多於NT$4,000)
當好一點的喇叭也開始不滿足,
這時開始購置更好的喇叭,期望有更好的聲音效果
1. 著低音部份的喇叭 (音樂:3.5 低音:3.5 人聲:3.5 清晰:3.5 細節:3.5)
JBL Charge 3
較好的喇叭在人聲有不錯的進步,
但重低音部份仍不足,所以買了著低音部份的喇叭後,看電影也有不錯的效果了
(除了使用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,也支援藍牙,不用煩惱線的問題)
(來到這階段,音樂質素已很不錯!)
2. 2.1聲道喇叭 (音樂:3 低音:3 人聲:3 清晰:3 細節:3)
Creative Pebble Plus
多了個低音炮下,低音得以確保,
而這款只需USB供電,卻有不錯的音聲表現,是一大傑作之一
LV5 單板電腦及DAC (成本不多於HK$2,000,不多於NT$8,000)
手上的喇叭不錯,但可不可以再好一點?
此時可以考慮改善輸出端或加配一個DAC了
(以下開始已經是入坑的水平,大家要量力而為或懸崖勒馬...笑)
1. 單板電腦 (音樂:3+ 低音:3+ 人聲:3+ 清晰:3+ 細節:3+ )
Raspberry Pi 3B (4GB)
單板電腦最大的好處是音樂輸出及潔淨,而且二手也很便宜
再加上DAC及耳機已有很不錯的效果,連接強力喇叭會更令人滿意
音樂播放系統
Volumio:最容易設定及使用,DAC的支援度最多及最好(推薦)
MoOde:播放介面較不親切,但音色是很不錯的,而且支援藍牙等功能,只支援限定的DAC...
piCorePlayer:一般認為是聲音較好的播放平台,也支援藍牙輸出播放,但初期設定不容易,要享受音樂需要一定耐性,只支援限定的DAC...
2. DAC(數碼模擬轉換器) (音樂:3.75+ 低音:3.75+ 人聲:3.75+ 清晰:3.75+ 細節:3.75+ )
NanoSound USB DAC (或其他支援的DAC,如以上提及2款)
分為USB電源或是插電的,插電的話推力會更好,但要多用一個電源插口,
另外除了「3.5mm插頭」,也有「2.5mm插頭」「4.4mm插頭」「6.3mm插頭」「RCA」「光纖」
等從沒見過的插頭...這階段要開始決定往後方向了
LV6 高階喇叭 (成本HK$2,000起,由NT$8,000起)
要追求心目中的音樂及效果,
購買一個貴一點的喇叭是不錯的投資...
(以下開始已經是燒錢階段...)
1. 進階喇叭 (音樂:4+ 低音:4+ 人聲:3.75+ 清晰:4+ 細節:3.5+ )
Marshall Acton II
有品牌的喇叭已提供很強的推力,清晰、人聲及低音已非常不錯,
反而要有更立體的效果,可能要加上「擴音機」「前、後級喇叭」等進階裝備(筆者暫時投降...)
(不過部份喇叭用的不再是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)
2. 家庭音響系統 (音樂:4+ 低音:4.5+ 人聲:4+ 清晰:4+ 細節:4+ )
Harman Kardon SoundSticks 4
除了有左右衛星喇叭,也有一個重低音喇叭,
開始擁有電影院那種圍繞及爆炸聲效果
只是因為重低音太強,搞不好會給鄰居投訴...
(不過部份喇叭用的不再是傳統的「3.5mm插頭」)
小結:
對比真正發燒友來說,筆者的水平仍然很低...(可能他們以10分作滿分)
但因為前輩們的經歷及網上資料的教導下,
總算走少了冤枉路,在科技進步下,音樂世界上到4分比以前容易,
但由4提升到5是不容易,也需要理論(很難啊...)支撐才能有更好效果
希望在努力學習下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世界